首页 > 生活美容 > 心理 > 苏轼投砚的故事

苏轼投砚的故事

   来源:秀美库    阅读: 8.62K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苏轼投砚的故事

      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长子苏迈被朝廷任命为饶州德兴县尉。分别之际,苏轼将一方石砚赠予苏迈,并于砚底铭诗一首:“以此进道常若渴,以此求进常若惊。以此治财常思予,以此书狱常思生。”(《迈砚铭》)期望他不忘初心,善始善终,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官。

      苏轼通过这首诗,勉励苏迈做官要牢记四个方面: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,以圣贤之道为方向和标杆要锲而不舍,锐意进取,达到“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境界要心存善念,体恤民苦,时刻不忘“予”的仁心和善念撰写判决公文要慎之又慎,既不能让有罪之人逍遥法外,也不能冤枉好人,在执法办案中要有人性关爱之心。苏轼以诗铭砚,用心可谓良苦。苏迈只要动笔,必先问砚,就会记起父亲的勉励与期望。苏迈没有让他的父亲失望,他公而为民,政绩卓著,两袖清风,受到百姓的衷心拥戴,时人自发地建造苏堂纪念他。《德兴县志》这样记载苏迈:“文学优赡,政事精敏,鞭朴不得已而加之,民不忍欺,后人仰之。”  

      苏轼也不无欣慰地对友人说:“长子迈作吏,颇有父风。”教子,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其形式之繁数不胜数,经典之作浩如烟海,但主旨只有一个,那就是向善、向上。苏轼以砚教子,虽只区区二十八字,其所包含的内容却很深广,字里行间,涌动的都是正能量和人间至真、至纯、至美的骨肉亲情。那出自肺腑的真诚,令每一个读者深深感动。以此教子,何事不成以此铭世,必泽及后人。

减肥
家居
健康
情感
婚姻
亲子
星座
宠物